鼻炎 |
氣喘 |
過敏症包括過敏性鼻炎、支氣管性氣喘、過敏性濕疹、蕁麻疹及過敏性腸胃病。
定義是當一個人暴露於過敏原之後而敏感化,以後再接觸同一過敏原時,由於抗原與抗體的相互作用,導致各種器官組織的傷害性病理反應稱之。
他們同屬於第一型過敏反應,主要是過敏原與IgE抗體作用之後使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球釋放化學媒介物,如組織胺、SRS-A、ECF-A、Serotonin等導致的一連串過敏症狀。
過敏性鼻炎與過敏性支氣管性氣喘二者為呼吸道過敏,是最常見的過敏症。
根據統計,過敏性鼻炎的流行率約在10%左右,好發年齡通常在五歲以後,而且以青春期前後最為常見。
小兒過敏性鼻炎以男性為多,約為女性的二倍,但到成人則女性多於男性。過敏性鼻炎約35-65%在家族史也會有同樣的病。若父母親任何一方罹患過敏症,則其子女患過敏症的機會為一般人的三倍,但所患過敏病並不一定與父母親相同。
不論父母親患那一種呼吸道過敏病,其子女日後所患的呼吸道過敏皆以過敏性鼻炎為主。
呼吸道過敏與其他過敏(皮膚、藥物、食物等)的發生呈獨立狀態,亦即其他過敏病患者對於呼吸道過敏的感受性與一般人一樣。而罹患一種呼吸道過敏再患另一種呼吸道過敏的機會為一般人的二倍,但又患其他過敏病的機會卻與一般人相似。
當正常的鼻道機能因發炎而喪失時即可能導致(1)感染增加如鼻咽炎、鼻竇炎。(2)咽或喉的刺激及發炎(由於過濾不良的粒子引起)(3)後咽部的分泌增加。
臨床上除了鼻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等鼻炎症狀外,還可能因嗅覺喪失而食慾減退,較小的小孩則可能因鼻水倒流而引起夜間陣發性咳嗽、嘔吐及輕度嘶啞,晚上睡覺不得安穩、打鼾,清晨會有喉痛、反覆頭痛、疲勞及流鼻血等。
如果因鼻塞而持久的張嘴呼吸時也會造成牙齦肥厚及後咽淋巴組織增生而進一步惡化成呼吸道阻塞。
由於鼻道附近有副鼻竇及歐氏管的開口,因此當鼻甲由於發炎而腫脹、扭曲、破裂時則會閉塞這些副鼻竇或歐氏管的開口而導致繼發性鼻竇症狀及中耳炎併發積水、感染或聽力喪失。
所有過敏性鼻炎患者中約有1/3~1/2會由於長期鼻塞而合併中耳炎或鼻竇炎。
實驗室檢查方面,如鼻黏液抹片檢查,若其中所含嗜酸性白血球數超過10%以上則強烈暗示有過敏性鼻炎。
血中嗜酸性白血球的總數也會增高,如果超過400/mm以上則暗示過敏性鼻炎的存在,而超過700/mm的話則幾乎可以確定診斷。
過敏性鼻炎患兒血清之IgE含量平均值比正常人多出2.39倍,中間值多出3.24倍。
特殊過敏原皮膚試驗是一種證實過敏症之最有力的實驗室檢查,若在全身性皮膚疾患或因藥物影響而無法正確做皮膚試驗時,可以測血中特異性IgE抗體(RAST)。雖然RAST的特異性很高,但靈敏度仍遠不及皮膚試驗。
理學檢查方面,由於腫脹的鼻黏膜或鼻竇黏膜壓迫到附近回流的靜脈而引起血液瀦留,因此有時可見到兩眼下有所謂的過敏性黑眼圈。
由於常用手向上擦拭鼻子以解除鼻癢,沿著鼻子下三分之一處有時可看到橫向溝痕或皺摺。
如果因為長期用嘴呼吸使得舌頭掉到下顎而無法保持正常的向上壓力,則有時會導致中臉的發育異常,如硬顎過彎、或畸齒障礙等。
過敏性鼻炎可分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與全年性過敏性鼻炎。
季節性者以花粉為主要過敏原,而且以不開花的植物為主,因為一般開花的植物如玫瑰花及水果花,由於常藉蜜蜂進行交配,且太重而無法藉空氣散播,因此很少會引起過敏。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比全年性過敏性鼻炎預後較好即較易自然緩解。
五歲以前的小兒對花粉過敏是非常罕見的,國人小兒過敏性鼻炎以全年性為主,而且以家塵、黴菌、動物毛皮等為主要過敏原。
過敏性鼻炎的症狀以在清晨及黃昏時最為明顯,季節性者以鼻癢、流鼻水及打噴嚏等為主,而全年性者則較易以鼻塞為主要表現。
環境控制或避免療法:凡是與症狀有關的過敏原或誘發因素皆應避免。例如對家塵過敏者應注意室內的清除打掃,對花粉過敏者應儘量避免在花粉季節外出,對黴菌過敏者應避免到潮濕發霉的地方,另外對於含黴量高的食物如酒、瓜、蕈及乳酪等也應避免食用。其他如對動物皮毛、木棉、草蓆過敏者應少用羽毛用具及以人造纖維代替棉織物。
生理調節:適當的運動特別是在清晨起之後或晚上就寢之前可以增加交感神經活性而改善症狀。其次用生理鹽水沖洗鼻道也可以增加黏膜纖毛的流動而使黏液稀釋,對於併發鼻竇炎、咽炎等有幫助。
抗組織胺:可使70-95%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其效果以對治療鼻癢、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較佳,但對於鼻塞的效果則較差。口服抗組織胺劑,常發生口乾、胃腸不適、四肢無力、倦怠、嗜睡等副作用,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長期使用亦可能使效果降低。
血管收縮劑:使用時應短期,且用短效如neosynephrine。長期局部使用血管收縮劑易造成鼻內充血及醫原性鼻炎、若全身性使用會造成心悸、震顫等不適。
抗過敏藥物:如Intal、Rizaben、Zaditin、Azeptine等。
類固醇:如prednisolone。但長期使用後不但有無數的副作用,而且會導致腎上腺的萎縮,使之不能分泌皮質膽固醇。
減敏療法:對於應避免而無法徹底避免的過敏原特別是吸入物可以逐漸的注射抗原以增加血清內的抗體,如此可以免除過敏的發作。一般而言,減敏治療的效果約在75%以上,而且以花粉的減敏效果最佳,其次是家塵及黴菌,通常在治療後3到6個月可看出效果,但有的則須1年後始有明顯的改善,如果連續兩年的治療仍然無效時,則須重新評估或停止,有效的話通常須連續3到5年可望獲得痊癒。減敏療法是治療IgE過敏反應主要的方法之一,近年來,在台灣許多醫院的醫師均採用之以治療過敏症。減敏療法有發生全身過敏反應的潛在危險,雖然這種反應極為少見,但亦有過敏反應致死的報告,有效的免疫治療多半須持續數年,接受多次的注射,不但耗時,又加重金錢的負擔,所以不能廣泛的被接受。
中國傳統醫學對於此病很早就有了認識,古醫書中就有提到「鼻鼽」此一病名,症狀是打噴嚏、流鼻涕,相當於過敏性鼻炎的主要的症狀。
臺灣地處亞熱帶,四面環海,氣候溫暖潮濕,一般人嗜食生冷瓜果,故罹患過敏症者為數甚多。
依據中醫的病機,過食太多寒涼的食物會令人體內的濕氣加重,再加上溫暖潮濕的環境,造成體內的濕與熱相合,久則化燥傷陰,所以會有陰虛的症。就中醫五行的病理,因肺、腎為子母之臟,病久了肺的病會連累到腎,而造成腎的病,因此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會有腰酸、手足心熱、流鼻血等腎陰虛的證。
其他如打噴嚏、目鼻癢、頭痛、口乾、口苦、苔黃、鼻塞、流鼻水等症狀則屬於肝熱與肺熱的證。
在臺灣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體質在中醫的辨證上以陰虛肝肺熱型居多,陰虛是病之本,肝肺熱是病之標。
治療時須綜合臺灣的地理環境、氣候、民眾的飲食習慣等因素,針對此種陰虛肝肺熱的體質,用的是補陰為主兼平肝清肺的方法,一般是以知柏地黃丸、龍膽瀉肝湯、桑菊飲三種方劑組合加減運用。
但有些患者的體質並不屬於陰虛肝肺熱型,治療的方法也就因人而異。
如屬於寒證型,則選用香蘇散、小青龍湯、參蘇飲等方。熱證型,則選用越婢加半夏湯、瀉白散、清肺散、加味逍遙散等方。腎虛證型,則選用都氣丸、桂附八味丸等方。表虛證型,則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
中醫也常在處方中加上某些已經被研究證實具有抗炎症或抗過敏藥理作用的單味藥,如柴胡、當歸與黃芩有抗炎作用及能抑制組織胺所造成的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及浮腫;桔梗有抗炎及抗過敏的作用;牡丹皮、陳皮、甘草、赤芍有抗炎的作用。
氣喘病約佔全人口的2~5%,輕者令人不舒服,重者影響正常生活,甚至使人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亡。
支氣管性氣喘是孩童期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在小孩的發生率為5-10%,其中25-31%為輕度症狀,66%為中度症狀,3%為重度症狀。男和女的比例為2.2:1。
小兒過敏性支氣管性氣喘之發生率各學者有不同的報告。據研究報告指出,空氣污染愈嚴重則發生率愈高。依據統計,最近十年來,台北地區學童,氣喘發生率由1.30%升高至5.07%,由此可見小兒氣喘病有逐年增加的跡象。
支氣管性氣喘主要有三個特徵:
一、氣管和支氣管對於不同的抗原性或非特異性的刺激,產生過度的反應。
二、間歇性哮喘和呼吸困難發作,而且發作之間沒有症狀。
三、具有可逆性(即氣管阻塞的嚴重度可改變),阻塞的程度在相當短的時間裡就有很大的改變,阻塞可以自然退除,也可因治療而恢復。
初期的症狀,首先感覺胸部有壓迫感,接著是咳嗽與氣喘。但是有些人的初期症狀只是咳嗽,這種只有以咳嗽症狀表現的氣喘常會被人誤認為是一般的感冒,由於氣喘症狀的發生是間歇性的,而咳嗽也是間歇性的,因此看起來很像是感冒,但是感冒不會像氣喘如此頻繁發生。
當氣喘發作時,氣管壁因發炎而導致氣管的腫脹,表皮細胞會剝落,表皮的粘液分泌細胞及粘膜下的腺體都會活性化,分泌很多的分泌物到管腔,再加上繃緊收縮的肌肉層,這些因素使氣管的氣道變得很狹窄。如果是慢性氣喘病人,氣管基底層會增厚,粘膜下的腺體也會過度增生,這些更加造成氣管的狹窄,使氣流不暢,引發氣喘的發作。
典型的氣喘發作時,會呼吸急促,吸氣時要動用胸部副肌來幫助吸氣。呼氣時所發的時間較長,可聽到呼氣雜音(Wheezing)。由於氣管堵塞,氣流不暢,氧氣不足,血中缺氧,以致心跳加速(心悸)。同時病人也因缺氧而有緊張掙扎的現象。
氣喘,依據其病因大抵可分為三類:外因型、內因型與混合型。
外因型:病人對於周遭環境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這些過敏原通常是空氣中的浮游物,如室內灰塵、花粉、黴菌、動物皮屑等等。當病人吸入這些浮游物後,在氣管產生一系列的過敏反應,引起氣喘的發作。所以這類病人氣喘的發作可以追溯到引起發作時的環境,進而找出可能的過敏原,這些導致過敏的過敏原可用皮膚試驗來測知。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血清中IgE值偏高(在台灣,通常高於400Iu/ml),有時血中、痰中的嗜酸性白血球也偏高。
內因型:無法找出引起氣喘反應的過敏原,皮膚試驗呈陰性反應,或產生無意義(不能與病史配合)的陽性反應,血中IgE值正常,嗜酸性白血球少有偏高的現象。
外因型病人的氣喘發作,時間較短,恢復也快,少有死亡。而內因型病人的氣喘,常與感染有關,時間拖得很長,肺功能也較差,恢復較慢,有些人需要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常會發生死亡。很多氣喘病人,無法歸類到外因型或內因型,介於二者之間,這類稱為混合性,他們對於外界過敏原可能有過敏,但不顯著。
如能早期治療,幾乎每個人都能過著正常而有意義的生活。
小兒氣喘有五分之一的人,長大了以後自己會好,其他五分之四的人會繼續到成人。
小孩有氣喘而不治療,會影響到他的學業,影響到他的前途,終而影響到他的一生,所以不能不治療。
大人的氣喘,如果不好好治療,肺部長期發炎,將引起肺部組織的破壞導致肺功能長期的下降,這種變化是永久性的,所以縱使氣喘不能根治,仍然要早期治療,不要讓它長期發炎。
支氣管擴張劑:如Theophylline可以弛張氣管,不但使氣流暢通,也可使管腔內的分泌物易於排出,減少發炎的發生。副作用有噁心、胃脹、心悸、手抖,使用過量而引起中毒時血壓會下降及產生痙孿,會有生命的危險。使用Isoproterenol的副作用有心悸,常會令病人不適,甚至發生心律不整的危險。
抗過敏藥物。
類固醇:不但能使氣管的肌肉弛張,也能減低發炎與水腫,減少分泌物,因而可以使管腔擴大,使氣流暢通。
除了藥物治療外,外因型及混合型的病人,還可以找出引起過敏的過敏原,使病人平時可預防它,當這些過敏原不能完全避免時,則以打針的減敏療法來減少病人的敏感性。
中醫認為氣喘的發病,是外來因素作用於內在因素的結果。
發病機理,主要在於痰飲久伏,觸遇誘因而發。當發作時,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宣降失常,而出現呼吸因難,氣息喘促。
由於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者,則為寒痰伏肺;由於平常屬陽虛體質者,則氣不化津,也致寒痰內伏,均表現為寒性氣喘。
由於平常屬陰虛體質,痰熱鬱肺,或寒痰久伏化熱而致者,則表現為熱性氣喘。
氣喘反覆發作,肺氣耗散,故在緩解期表現為肺氣虛弱。
肺與脾腎的關係甚為密切,依據中醫五行的理論,肺虛則脾氣亦虛,脾虛不運,則停濕生痰,痰濁上泛,則呼吸不利,故本病往往表現為時發時止,反覆不已。
肺脾久虛,又可導致腎氣虛弱,腎氣虛則攝納失職,氣逆於上,更易引發氣喘發作。
氣喘急性發作期,治療以調節肺、脾二臟為主,應以治標也就是平喘為先。
分為寒、熱二大證型,寒證可用小青龍湯,熱證可用麻杏石甘湯。
上述二方皆以麻黃為主藥,自從漢代《傷寒論》中收載麻黃湯一方後,後世醫家都認為麻黃是一種止咳平喘的要藥。其主要的化學成分─麻黃鹼(Ephedrine)是代表性擬交感神經藥之一,有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因此有止喘的效果。
氣喘緩解之後,治療以調理肺、脾、腎三臟為主,著重於治本也就是預防氣喘的發作。分為肺虛與腎虛二大證型,肺虛證可選用生脈散或補肺湯,腎虛證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參蛤散或七味都氣丸。
除麻黃外,有些具有治療氣喘藥理作用的單味藥也常被使用。如地龍有擴張支氣管及抗組織胺的作用;僵蠶所含蛋白質有興奮腎上腺皮質的作用;細辛有麻痺氣管粘膜末梢神經,阻滯氣管粘膜刺激衝動傳導的作用。
許多氣喘患者常在夜間發作,因為在夜間時,循環血中的腎上腺素濃度下降,副交感神經張力也同時上升,引發支氣管活動性增加而造成氣喘發作。中醫認為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氣喘常是晝輕夜重。尤其是虛胖體質的患者,表現肢泠畏寒屬於腎陽虛證者,夜間氣喘發作更嚴重。近年實驗研究證明,腎陽虛的患者,其血中腎上腺素濃度明顯低於正常人,而腎上腺素可抑制過敏反應,緩解支氣管痙攣。根據上述原理,有人用溫補腎陽的方法以治療支氣管性氣喘,一般常用的藥物有附子、仙靈脾、蛤蚧、冬蟲夏草等。
蒼耳子、麻黃、肉桂、公丁香共研末貼臍治療支氣管性氣喘。
中醫處理過敏症,主要是透過調理體質與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增進人體對外來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從而達到治療與預防疾病的目的。
過敏性鼻炎及支氣管性氣喘同屬於人體免疫性疾病,而中醫藥對於人體的免疫反應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關於中藥治療過敏性鼻炎及支氣管性氣喘的發展,近年來已有豐富的成果,中藥的使用,期能對患者提供一效果佳,安全且無副作用的治療方式。